Quantcast
Channel: 看得透又看得远者prevail.ppt.cc/flUmLx ppt.cc/fqtgqx ppt.cc/fZsXUx ppt.cc/fhWnZx ppt.cc/fnrkVx ppt.cc/f2CBVx
Viewing all 204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在美国可能是违法的.

$
0
0
美国的自由不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的。我一旦动手写,就发现,要写美国的‌‌“自由‌‌”,好象必须从它的‌‌“不自由‌‌”写起。在中国的时候,我觉得周围的人都认为,美国既然是以‌‌“自由‌‌”而出名的地方,那就是行为可以非常放任,没有什么约束。我差不多也是带着这样的概念踏进这个国家的。
但是,才住了没几天,一个女孩子告诉我,她的一个好朋友被拘留了。前一天正好是周末,那个年轻人和他的朋友在自己家的河里划船,钓鱼。但是,他们越出了自己的地界,由水路进入了公园的范围。结果被警察发现,宣告他们违反了当地的两条法规,我只记得其中一条是没有事先取得在公园钓鱼的许可证。
总之,两条‌‌“罪名‌‌”在我当时看起来都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在美国,按当地法律完全符合拘留条件,(当然,拘留是有时限的),这样的违法行为不是很严重,可以交保候审,但是,规定的保释金不低,所以,那小伙子最终还是选择坐在拘留所里候审。初到美国,这件事确实使我感到很意外。
随着在美国住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这里法律法规远比中国多得多。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行为细节,都有各种‌‌“法‌‌”在那里照管着。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执法很严。一旦违法,不管‌‌“违‌‌”的是作为一个新移民看上去多么微不足道的‌‌“法‌‌”,都没有什么通融余地
一旦给警察逮个正着,没有什么人向警察求情或是陪笑脸的,因为这都白搭。更没有谁吃了豹子胆给警察递钱上去的,因为摊上‌‌“贿络警察‌‌”的罪名,事儿可就大了。一般都是公事公办,该接传票就接传票,该接罚单的就接罚单。这也是大量移民天天涌进美国,却还是能够维持不‌‌“乱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原来的法制基础很强,可以有能力把一些‌‌“不定因素‌‌”迅速纳入原来的法制轨道
。除了联邦法律之外,各个州,市,县,镇,都有它们各自的法律。从一个新移民的眼光来看,一切都是相当严格的。
我是从一个以‌‌“酒文化‌‌”自豪的国家出来的,一开始感到反差特别大的,就是有关‌‌“酒‌‌”的法律。比如说,几乎所有的州法律,都不允许卖酒给21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纽约市都是如此。由于执法很严,所以,即使是中年人去买酒,都会被要求出示驾驶执照,因为那上面有出生日期,可以确定年龄。
如果让警察看到一个21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你手上买到了一罐啤酒,你肯定得去法庭。我们的一个朋友在餐馆打工时,就是因为一时疏忽,没有查看驾驶执照,就卖了一瓶啤酒给一个看上去很‌‌“老相‌‌”的年轻人,被传到法庭,判罚了500美元的罚款。最近,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已经立法规定18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能买烟。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美国就没有21岁以下的年轻人喝酒。这个年龄的年轻人是最有逆反心理,也是最想做一点‌‌“违禁‌‌”的事情的,这种情况全世界都一样。但是在美国,他们如果这样做的话,不能毫无顾虑,万一给警察抓住,也只好认罚。
每年在佛罗里达州的海滩上,警察总能抓住一批这样的年轻人。今年夏天,我们就在电视里看到一些这样的年轻人,交了不低的罚款之后,十分沮丧地步出法庭。
另外,商店在周一到周六,晚上十一点以后不准卖酒,星期天商店整天不准卖酒。这里也是每周休息两天。人的活动显得相当有规律,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是放松玩的时候,到了星期天晚上交通流量急剧减少。
也许,当初立这条法,也是让大家在这一天收收心,好好休息,准备迎接下一周的工作吧。我住的这个州,直到去年刚刚修改这条法律,允许有卖酒许可证的饭店在星期天卖酒,其它零售店依然不行。
同时,法律规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喝酒,因此,你不会看到美国人在工作的地方午餐时喝啤酒,因为午餐时间也在工作时间之内。很多州的法律也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喝酒,因此,在公园里野餐,你只能带些不含酒精的饮料。
甚至在大街上你拿着一个打开的酒瓶都是违法的,不管里面是空的,满的,还是装了半瓶酒的。同样,在汽车上,在驾驶员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有一个打开过的酒瓶,也是同样违法的,哪怕这只是一只空酒瓶。
由于执法很严,一般人都很小心,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一个美国朋友要搬到其他的州去,大家在一起聚会送他。有一个女孩子送了他一瓶好酒,他当场打开让大家尝尝。分手已经近半夜了,他拿着那剩下的半瓶酒上了车,但是马上就跳了下来,把那半瓶酒放进车后的行李箱,对我们笑笑说,‌‌“我可不想惹麻烦。‌‌”
在所有的发达国家,美国大概是一个对酒管制最严的国家。也许,这和美国的历史也有关系。美国最初的一批移民,是受到英国宗教迫害逃出来的清教徒,他们比天主教徒更重视对于‌‌“十诫‌‌”和其他宗教诫律的实行,更重视‌‌“修身养性‌‌”。因此,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完全禁酒的时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禁酒已经不可能做到,绝对禁酒的法律反而给酿私酒和走私酒的人造成暴富的机会。因此,才逐步有所放开。但是相比之下,依然是管制严格的。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公路和汽车的发展,人们移动的速度已经大大加快,美国法律对于酒的严格管理,确实有效地减少了由于酗酒而产生的车祸。
当然并不是仅仅与酒有关的,才有那么多‌‌“法‌‌”。美国法律的触角几乎伸到每一个角落。去年我们去凤凰城,住在一个老朋友那里,他们也是来自中国。到了这里,就遇到在中国从来也没有过的新问题。问题来自他们读小学的女儿,在中国时,她和所有的双职工子女一样,脖子上挂一把钥匙,放学了自己回家做作业。
在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时时有人照看,以免发生由于孩子不懂事而导致的危险。离开学校以后,家长自己不能照顾的话,必须托给别人照顾。所以在美国有大量的各类托儿所,念中学的女孩子利用假期替别人照看孩子,也是她们‌‌“打工‌‌”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朋友当时经济上尚不宽裕,更由于习惯了中国的做法,觉得付这笔托儿费‌‌“够冤的‌‌”。
于是,决定冒险‌‌“违法‌‌”。天天孩子放学,走到家门口就会非常小心地四处张望,然后一溜而入。接着,这孩子遵照父母的关照,不开门,不接电话,唯恐被人发现孩子是一个人在家。因为如果被人发现了,美国人完全有可能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好心去报警。这么一来,孩子将会被带到专门的福利机构,暂时被政府收养。不通过吃力的司法程序,你很难把孩子要回来。孩子12岁之前,他们会一直都为此感到担心。
今年就发生过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的婴儿被政府收走的情况。婴儿的母亲出差,父亲临晨被孩子吵醒,在换尿布冲洗孩子时,两次失手使孩子从手中落入浴缸。此后,孩子一直啼哭。这位父亲到下午三点,看到孩子依然哭闹,怕他有伤就带他去了医院。医院发现孩子有骨折等问题,了解整个过程之后,马上就去报警了。
孩子治疗之后就由政府暂时收养,理由是他受到了虐待。孩子的父母除了失去孩子,还可能面临‌‌“虐待罪‌‌”的起诉。他们不仅赢得周围同胞的同情,连美国的中文报纸上都报导了华人对此感到的愤愤不平。说是他们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儿子,怎么可能‌‌“虐待‌‌”。中国人的‌‌“虐待‌‌”概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主动性。但是在美国,这只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不考虑动机,只察看行为和后果的。它自有它的‌‌“法律逻辑‌‌”:一个婴儿被摔了两次,却长达近十小时不能得到检查和医治,美国法律认为,这种情况只能够叫做‌‌“被虐待‌‌”。
在这件事情上,还可以看到一般华裔的观点和美国法律的差异。华裔同情的焦点几乎全部在这一对‌‌“不幸的父母‌‌”身上,觉得他们孩子已经被带走了,居然还要面临一场官司,确实不幸之极。但是,美国的法律在这一类的问题上,关注的焦点几乎全部在孩子一边。它也有它的道理:孩子还不能保护自己,法律当然要站在孩子这一边。
有许许多多我们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这里都是‌‌“违法‌‌”的。比如,孩子哭闹,家长上去给一巴掌的话,是违法的;在公共场所发生争执拉拉扯扯的话,也是违法的。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周围看到的人很可能马上就去报警。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来了那么些年,居然一次也没有在公共场所看到过这样的情况。
那么,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当老板的是不是就非常自由呢?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找工作去面试,雇主问你的年龄,是违法的;问你是不是有什么残疾,是违法的;问你的婚姻状况,是违法的;问你的出生地和移民情况,是违法的;问你有没有孩子,是违法的;问你是否被逮捕过,是违法的……等等。
也就是说,我们在中国进一个工作单位所填的正常表格,上面总是有年龄,籍贯,性别,民族,本人成份,家庭成份,何时入团,何时入党,何年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处分等等条款,如果,在美国一个雇主给你递上这么一张表格,你拿着就可以对他说‌‌“咱们法庭上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首先是源于1964年的民权法。六十年代是一个全世界都在那里骚动不安的年代。对于美国,六十年代几乎是一个历史分界线。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的美国,非常非常不同。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结果不仅仅是立法取消了种族隔离,它还使得自由派思潮广为流行。
在六十年代之前,美国大致是雇主说了算的。但是,此后,保护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的观念浮到了表层上,尤其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比如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等等,他们的权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民权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1964年的民权法中有关雇主的规定,涵盖了所有25名以上雇员的企业,该法禁止因雇员的种族,宗教,肤色,性别,以及他的移民背景(母国),而在雇用和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歧视。因此,如果雇主问了这些问题的话,他拒绝雇你的真正原因就有可能是‌‌“移民歧视‌‌”,‌‌“种族歧视‌‌”,担心妇女有孩子要影响工作……等等,而以这些原因剥夺一个人工作的权利,都是违法的。所以,干脆法律规定,这些问题都不准问。
1967年的‌‌“雇员年龄歧视法‌‌”,又规定了不得对年龄40岁以上的公民在雇用上歧视,从此,雇主就连年龄也不能打听了。
到了1972年,美国又制定了著名的‌‌“平权法案‌‌”,更规定了所有的政府机构和超过15名雇员的私人企业,都必须在招工,技术培训,升迁等机会上,给弱势群体一定的比例。否则,是违法的。顺便提一下,平权法案还扩展到大学招生。
例如,美国的大学招生,是没有体检这一关的,有残疾的年轻人在平权法案的保护下,比一般的年轻人更容易入学。我特别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考大学时,就有一个一起工作的年轻人,考得非常好,却因为一只手有一点残疾而落选,我已经不记得他的名字,却无法忘却发录取通知那天他的目光。这真是很不公平,华罗庚还脚有残疾呢,凭什么他就不能上学。执行这个法案也产生许多问题,这我想以后再向你介绍。
1990年,美国又通过了能力缺陷法,不仅涵盖了有身体和智力缺陷的人,还涵盖了有传染病的人。雇主不仅被要求不准歧视,必须提供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还被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例如助听器,助读器,等等。比如说,一名雇员被查出有爱滋病病毒,只要他的病尚不影响工作,雇主不得解雇他,还必须为他提供必要的防止传染的条件。否则,是违法的。
1991年,美国再一次制定新的民权法案。把雇主和雇员在发生民权官司时,提供证据的负担重新放到雇主一边。这是怎么回事呢?比如说,雇员告雇主性别歧视,那么,法庭当然需要证据。证据是有两方面的,一是雇员拿出受到歧视的证据,二是雇主拿出没有歧视雇员的证据。
如果,法律规定证据的负担是在雇员一方,那么,雇员如果拿不出受到歧视的充足证据,就判雇主无罪。但是,如果法律规定证据的负担是在雇主一方,那么,雇员不必提供充分证据,而是雇主必须拿出充分证据证明自己没有歧视雇员,只要雇主拿不出这样的证据,那么,法庭就可以认定你是有歧视行为的。当然,证据的负担在哪一方面,就对哪一方面要求更高,更不利一些。
80年代,最高法院在判这一类案子的时候,比较倾向于保护雇主的利益,证据的负担也要求在雇员一边。91年的民权法,就是以立法的形式纠正这一倾向。最利害的一招,是该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如果雇员由于其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等原因受到歧视的话,可以向雇主提出精神伤害的惩罚性赔款。后来,就发生过一个保险公司的全体女职员联合起来,告老板在升迁问题上性别歧视的,胜诉之后赔偿金额几乎是天文数字。前几天,又有一个体重300多磅的汽车零件公司管理人员,被解雇后告老板体重歧视的,也在胜诉后得到高金额的赔偿。由于执法很严,因此,在美国当上老板之后似乎也并不‌‌“自由‌‌”。
在中国的时候,人们都对美国的‌‌“性开放‌‌”,‌‌“性自由‌‌”留有深刻印象。但是,对美国的另一面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所以,我想向你介绍美国的一些有关‌‌“性骚扰‌‌”的规定。禁止性骚扰也是民权法的内容之一。如果你进入一个美国公司工作,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工作场所都有一些严格的行为规范。你看到这里,也许会以为一种非常严重的‌‌“骚扰行动‌‌”,才会被称为‌‌“性骚扰‌‌”,实际上,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好象并不是如此。
我曾经看过一个大公司的规章制度,厚厚一大本,其中就有按民权法所制定的禁止工作场所‌‌“性骚扰‌‌”的很多规定。比如说,不允许在工作场所张贴裸体照片。美国人是非常习惯在自己的工作环境里放一些私人照片和装饰的,一般的办公室,其主人都会放各种放大的家庭照片,还有各种自己喜欢的装饰画和照片,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是如果放一张裸体照,就属于‌‌“性骚扰‌‌”的范围。这条规定甚至严格到如果你在自己更衣箱内侧贴裸体照,都在被禁止范围。又比如,在工作场所说脏话也属于‌‌“性骚扰‌‌”范围,哪怕是顺口溜出来的也不行。对于开玩笑也有明确的界限,规章制度认定,不同的性别对于一个玩笑是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的,对于一个‌‌“玩笑‌‌”是否属于‌‌“性骚扰‌‌”,它的确定,以听这个‌‌“玩笑‌‌”一方的感受为标准。也就是说,你在开一个玩笑的时候,不论你自己认为是多么‌‌“无所谓‌‌”,只要听这个玩笑的人认为听了不舒服,认为你是在‌‌“性骚扰‌‌”,就可以确认你是‌‌“性骚扰‌‌”。
对于管理人员要求就特别严格,如果和自己所管理的工作人员约会谈恋爱的话,公司规定其中一方必须调往另一部门工作,并且明文警告,这样的情况有可能影响管理人员的前程。同时,制度中还有对发生了‌‌“性骚扰‌‌”的情况之后,被‌‌“骚扰‌‌”者如何向上投诉的指示,指定向一定的部门和负责人提出告诉。接受告诉者有责任代为保密,并在规定的天数内必须给出调查和处理的答复。但是,如果已经告上法庭的话,公司不再有代为保密的责任。
我的一个朋友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操作,她告诉过我发生在她这个车间的事情。有一天工作特别忙,女工们纷纷在抱怨腰酸背疼,一名男性管理员就站在一名女工身后,他就为那个女工捏了捏肩膀,通常,这只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事后,那名管理员被主管找去谈话,他已被控‌‌“性骚扰‌‌”。他当然为自己声辩,主管就拿出公司规定给他看,在规定上,建议所有的工作人员肢体‌‌“不接触‌‌”。因为,‌‌“不情愿的接触‌‌”是性骚扰罪名中很重要的一条,为了避免这一点,干脆‌‌“不接触‌‌”是最简单的。不仅异性之间有这样的问题,同性之间都是如此,因为社会上还有同性恋者。实际上,美国人对于‌‌“接触‌‌”,是远比中国人敏感的。
概念也不一样。时间长了,我们也习惯了和美国朋友在见面和分手的时候拥抱,不论男女,一切感觉都很自然。但是,在不太熟悉的人之间,美国人的个人空间要求相当高。我第一天到美国,就发现他们从我身边走过,常常还在两尺距离之外的时候,已经在对我说‌‌“对不起‌‌”了。因为,他感觉已经侵犯了我的空间。在邮局排队,人们之间的距离也会拉得很开。当然在地铁里,尤其是大城市的地铁里,无法做到距离拉开,但是只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距离会十分自然地马上拉开。更不要说互相‌‌“接触‌‌”了。
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美国人,是一个个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公约,地方法律的改变,往往需要经过当地的公民投票。一些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更要由立法来决定。比如说,是否可以发行彩票。我们刚到这个州的时候,这里的法律是不允许发行彩票的,之后,州长提出议案,以发行彩票集资改善教育,遭到另一部分人强烈的反对,经过大量的宣传和反宣传。老百姓两边意见都听了一年多,最后,公民投票通过,从两年前开始,这个州修改法律,这才开始发行彩票,你进入一个地区生活,也就必须遵从这个地方人民的公约,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有搬家的自由。但是没有在当地违法的‌‌“自由‌‌”。
在美国多如牛毛的法律之下,我们发现,当中国人常常以‌‌“好‌‌”,‌‌“不好‌‌”,‌‌“坏‌‌”这样的字眼去作道德评判的事情,在这里往往是通过立法尽量把它归入法律的范畴,并且使之深入人心。所以,刚来的时候,和美国人聊天,立即发现我们和他们之间有一个很大差别,就是我们在评论一件事情‌‌“好‌‌”和‌‌“不好‌‌”的时候,他们经常只是简单地说:‌‌“这是合法的‌‌”以及‌‌“这是非法的‌‌”。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几年前,我们和一个从芝加哥来的北京朋友聊天,他谈到有些华人老板在这里颇为抠门,有时工人加班都不给加班费。这时,他那个到美国学校接受教育才两三年,只有12岁的女儿在一旁听了之后,马上本能地用英语大叫:这是非法的!我们听了反而愣住了。
很快,我们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思路。记得那次从大峡谷回来,我兴高采烈地和一大帮美国人一起谈我的大峡谷之行。他们也兴冲冲地和我开玩笑: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你就没往下扔个可乐罐吗?我脱口而出:那是非法的!大家更高兴了,因为他们发现我也终于开始习惯用这样的字眼了。看到这里,你也许忍不住要问了,闹了半天美国居然是这么‌‌“不自由‌‌”,那么美国的‌‌“自由‌‌”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凭什么说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呢?
在美国,所有的地方法都不能与宪法的精神相违背。它的宪法确立了一个民主制度,宪法的修正案,尤其这个修正案的前十条,通常被称为权利法案的,保证了美国每一个‌‌“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不受侵犯。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
因此,在美国教育下出来的老百姓,对于公民权利是非常敏感的。一方面,他们接受非常严格的‌‌“合法‌‌”与‌‌“非法‌‌”概念,另一方面,他们最关心自己在这个国家拥有哪一些法律所保障的权利,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切切实实地享有这些权利。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自由的保证。如果任何人,包括美国政府在内,试图侵犯他们的权利,他们非跟你玩命不可。所以,我们看到,凡是有关公民权利的案例,也就是那些牵涉到宪法所保护的个人自由的案例,他们非常较真,经常一个小人物的案子就会引起全国性的辩论,甚至惊动最高法院。
所以,看来我要谈到美国自由的话,必须介绍美国人拥有一些什么权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介绍一下美国自由的守护神--权利法案了。这些法案对于中国人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我记得在中国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这些法案,当时这些法案已经和美国的一些其它重要历史文件一起,被翻译介绍到了中国。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这只是一些写在纸上有关权利的简单条文,似乎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来到美国之后,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了这些毫无生气的条文在美国人的生活中的如何‌‌“活‌‌”起来。说真的,看着这些条文活起来,真是非常有趣。我想和你聊的,就是那些‌‌“活‌‌”的条文。
要谈到著名的权利法案,我必须提一提这个国家的建立过程,因为美国这个国家的建立是非常特别的。你知道美国在建国之前有很长的殖民地历史,当时它的大部分只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这里的人越来越不满于英国对于美洲殖民地的政策,首当其冲的是其税收政策和限制美洲殖民地的自治,同时,引起极大民愤的,是英国立法不允许美洲的老百姓有集会自由,并且允许当地驻军占用民房,使人民的私有财产受到侵犯,结果冲突频起。每当发生冲突,他们面对的总是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国正规军的镇压,所以他们深感这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奕。
想想是很有意思,最终引发的那场称之为‌‌“独立战争‌‌”的战争,实际上并不同于此后世界上发生的许多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独立战争‌‌”没有此类战争通常所具有的民族主义色彩。在当时的美洲大陆上,大多数居民来自英国,而且还有不少人的移民历史不长,他们不仅与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还有着很强的认同感。而他们偏偏是想要从英皇那里独立出来。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场反抗殖民者的战争,还不如说这是一场官逼民反,要求地方独立自治的国内战争。事实上,当时确有许多美洲的英皇保皇派站到了英国军队一边,使这场战争内战的色彩更为浓厚。
我说这个国家的建立很特别,是因为我发现如果严格追究的话,你都无法确定这个国家到底算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现在美国人庆祝国庆是在每年的7月4日,这是美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的日子。美国的建国就是从那一年算起的。但是,这个时候,为时8年企图脱离英国统治的‌‌“美国革命‌‌”刚刚开始一年,美国只是宣布了它决心独立这样一个目标,离开真正的独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当时的美国根本还没有象其它的国家那样,在成立的时候拥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象象样样的政府,也没有总统,没有宪法,没有很多作为一个国家似乎必须有的东西,它的建国者甚至还没有把美国的江山打下来。
独立宣言是由所谓的‌‌“大陆议会‌‌”发布的。这个‌‌“议会‌‌”,只是当时英国的美洲殖民地各个地区的代表,暂时凑在一起的一个‌‌“会议‌‌”而已。这个‌‌“大陆议会‌‌”算不上是政府,它的第一次会议也不是‌‌“独立宣言‌‌”发表那年。1774年,也就是‌‌“独立宣言‌‌”发表的两年之前,它已经开过一次会,决定‌‌“造反‌‌”了。只是当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决定‌‌“反‌‌”的,还只是‌‌“反‌‌”英皇的不合理法令,目标并不是独立,而只是争取殖民地人民的自由。两年之后,他们再次开会的时候,已经经过了一段和英皇驻军的战争,此时他们一致认为,不摆脱英皇的统治,他们不可能自由。这才产生了独立的念头,有了‌‌“独立宣言‌‌”。因此,严格地说,这时,美国的建国者只是宣称要‌‌“独立‌‌”,天下却还远远没有打下来。
也许,在当时美国人的概念中,他们已经是‌‌“自由独立的美国‌‌”了。在他们看来,总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中央政府也不是什么必要条件,他们有关自由独立的美国的理想,才是一个必要条件。他们认为,当他们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理想的这一天起,美国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他们毕竟曾经是英皇的子民,独立实际上就是颠覆英皇派驻在美洲殖民地的合法总督政府。在哪国的历史上,造反都不新鲜,中国也有的是农民起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嘛,这种情况多的是。可是,美国的建国者好象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领袖都不同,他们要的并不是‌‌“拉下老皇帝,我当新皇帝‌‌”。他们自认是在追求一种属于人类的理想,他们在‌‌“独立宣言‌‌”中说,他们要求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平等,自由和幸福。
因此,他们在‌‌“独立宣言‌‌”中,很有意思地否定了他们自己在打下江山之后必定要坐江山的合理性。他们似乎没有看出‌‌“打江山‌‌”和‌‌“坐江山‌‌”之间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联系,那么,什么是成立政府的‌‌“合理性‌‌”呢?他们在‌‌“独立宣言‌‌”中说:‌‌“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所以,‌‌“政府的正当权利,是要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才产生的‌‌”。美国的建国者通过这个宣言明确表示,政府是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天赋权利才组织起来的,一旦‌‌“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有权力改变和废除它。‌‌”
这一切都发生在打下江山之前,事实上,此后还经历了七年的‌‌“独立战争‌‌”。直到1783年,他们才打胜了这场以‌‌“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名义而举行的战争。英国终于签字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是,独立之后的美国人民就保证能够得到自由了吗?我想这肯定不是必然的。在历史上,所有试图推翻旧政权的力量,都拥有过一个对老百姓来说是绝对动听的口号。道理很简单,仗是要老百姓一起打的,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草莽力量都无法和一个现成的政府抗衡。当胜利的一天到来的时候,当得胜的将领胸中回荡着一股豪壮之气的时候,当初的动听宣言后面,往往就悄悄地爬上了一个问号。独立战争取胜的时候,对于胜利的将领们,应该是顺势把大权一下子揽过来的最佳时刻,因为此刻的人民心中正充满了对他们英雄的崇敬,尤其是对华盛顿这样一个军队统帅。但是,这个英雄和统帅,以及所有的美国独立的功臣们,居然象他们士兵们一样,仗一打完就一哄而散,统统回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被‌‌“撇下‌‌”的美国还是没有一个象象样样的政府。这事儿摊在哪个国家头上似乎都无法想象,你说这美国的建国是不是很特别?
和华盛顿有过同样功绩的世界各国伟人们,不知是否能够理解华盛顿和他的伙伴们。我至少一度怀疑他们的‌‌“反常‌‌”举止,是因为他们是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的缘故,没有领袖的‌‌“气质和魄力‌‌”。因为我老是很奇怪地在美国园林史里看到华盛顿的身影。华盛顿酷爱田园生活,所有介绍美国园林史的书籍,都要提到他和他这一辈人对美国园林的影响。在独立战争中,他还念念不忘写信回家,对庄园的种植进行安排,并且从英国邮购各种植物的种子。战争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他的庄园,忙在他的土地上,致力于改良品种,终日与牛马为伍,尽情享受着归隐田园的乐趣。以至于在1783年英国承认他们独立之后,美国似乎还是没有‌‌“建国‌‌”。依然没有总统,没有统一的税收,没有一个政府应该有的许多东西,一点不象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
所以,当这批最初的建国者打下江山的时候,看上去他们好象就跟他们手下的士兵一样,松下一口气,说:这下好歹摆脱那该死的中央政府,可以自由了。所以,独立后的美国非常松散,他们甚至把这个应该是国家的东西叫做‌‌“友好联盟‌‌”。各州纷纷通过他们自己的州宪法,在这些州宪法里,很多都包含了今天的‌‌“权利法案‌‌”的内容,即以法律的名义保护个人的自由。独立第二年,当时的‌‌“大陆国会‌‌”还通过了一个文件,以确认各州可以保持他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不管这事情看上去是多么荒唐,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美国的建国者确是一批真正热爱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作为,尤其是他们在得到这个国家之后的作为,为美国成为一个自由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美国人和千千万万个即将来到这个国家的移民的自由,奠定了基础。
此后,几年的实践证明:美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如此薄弱的政府体系实在挑不起类似协调金融贸易,调节市场流通,保卫边疆之类的重担。于是,在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十一年之后,在独立战争结束4年之后,1787年,美国的各州代表才被迫重新聚集在一起,讨论起草一个宪法,以试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即美国联邦政府。
但是,这些建国者们似乎对英国政府统治下的前车之鉴尚且记忆犹新,而且深痛恶绝。对于‌‌“中央政府‌‌”这个玩意儿依然疑虑重重,他们生怕逃出虎穴又落入狼口,生怕美国人民重新丧失他们刚刚得到的自由。也许你会说,这回该是轮到他们自己建立政府了,只要他们自己下定决心‌‌“施仁政‌‌”,不就得了,有什么可犯难的。但是,他们似乎认为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他们认为,国家机器自有它自己运转机制。只要建立起来,它就会成千上百年地运转下去。万一走上歧途,小小百姓根本很难与之匹敌。
他们从与英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有体会,政府是可以随时调动包括军队在内的强有力手段的,而人民是势单力薄的;政府是由一大批精英组成的,而人民松散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政府是可以调动上千亿来自税收的财富的,老百姓手里的小钱是干不了什么的。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个原本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临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到了那个时候,再想要‌‌“扭转乾坤‌‌”就太吃力了。因此,在制造这个巨兽之前,他们只觉得自己是在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
美国的建国者依然面对他们原来的问题:如何虎口余生--如何制造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而人民的自由又不给它一口吃掉?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思路是非常确定的,他们认为,所谓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自由,而对于这种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的巨大力量。因此,如果能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如果能在联邦政府的巨大威胁之下立法保护每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民自由‌‌”就已经实现了。
鉴于上述思路,他们在起草美国的宪法的时候,也就是在确立一个政府框架,制造美国的国家机器的同时,决定同时制定一些限制联邦政府权力,保护个人自由的条款,作为整个宪法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在确定宪法的过程中,有两种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派的意见是这些保障人民自由的条款,必须与宪法的其它条款一起通过;另一派则希望政府能够早日进入工作状态,他们的意见认为,先通过宪法把政府建立起来,然后再讨论权利法案的条款,把它作为宪法修正案加上去。结果后一种意见占了上风。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的分歧,他们都确认权利法案的重要性,分歧只是一个时间先后的问题。权利法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它旨在限制联邦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张。防止联邦政府干涉和剥夺美国人民的自由。从此由宪法所支撑的美国变成了一个设计精巧的结构。
政府和人民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这个运转结构也是美国稳定的原因之一:政府时时处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它就不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甚至发生大滑坡;同时,人民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有了表达意愿的渠道以及宣泄情绪的出口,也就不容易积怨至深从而产生爆发性的破坏力。美国的政府结构也是很有意思的,以后有时间再聊。
到1789年,美国的宪法前一部分才被通过。也就是说,美国打赢独立战争的6年之后,美国人法定的建国日13年之后,美国政府才开始工作,美国才刚刚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他们的第一届总统华盛顿。这个时候,美国大概可以说正式建立起来了。正是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人攻下了巴士底狱。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把法国革命看做是平等自由的先驱。而在当时人们不屑一顾的蛮荒之地美洲大陆,一个民主的制度,一个自由的国家已经在非常理性的思考下悄悄建立起来了。即使我们在今天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这份200年来一个字都没有被修改过的美国宪法,都会被它所表现的人类智慧和理性所折服。
权利法案,即宪法修正案的前十条,是在1791年依法被大部分州通过之后,成为美国宪法的一部分的。
以上我所谈到的历史部分,你可以轻易地从美国的中学课本中找到,宪法教育是他们中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看到过一本中学课本,一张卡通画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前辈的思考:画上的一个人拿着一份宪法草案说‌‌“我们需要一个有力的国家政府!'一个惊叹号,另一个人则激动地争辩:‌‌”你这文件上没有列出我们的权利!!!‌”三个惊叹号。画得十分生动。
美国的自由就是这么开始的。但是,我会在后面向你介绍,美国人追求自由的过程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权利法案在两百多年来的实践中,它简洁的条文必须面对复杂而且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它纸面上的立法必须逐步打破甚至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习惯势力(如种族偏见),去真正确立人的尊严。它不断受到不同时代特点的挑战,而且在将来肯定会遭遇更为严峻的考验,人们为此所支付的沉重代价会一次次动摇自由的信念。
所以,看到了美国的自由之后,我们常常说,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
而且,这并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选择。自由除了质的定义,还有量的测度。在不同的时代,自由所经受的冲击和支付的代价是不同的,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当必须支付的代价超过了承受能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自由。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

在Mac上,挂载NFS

$
0
0
配置/etc/exports
创建 /etc/exports:
sudo touch /etc/exports
sudo chmod +rwx /etc/exports

配置 /etc/exports
-maproot=user,配置nfs登陆的用户、用户组
-maproot=user The credential of the specified user is used for remote access by root. The credential includes all the groups to which the user is a member on the local machine ( see id(1) ). The user may be specified by name or number.

获取当前用户所属的用户组,root为wheel:
kang:kang root# groups
wheel daemon kmem sys tty operator procview procmod everyone staff certusers localaccounts admin com.apple.sharepoint.group.1 _appstore _lpadmin _lpoperator _developer _analyticsusers com.apple.access_ftp com.apple.access_screensharing com.apple.access_ssh
-network 配置subnetwork
The third component of a line specifies the host set to which the line applies. The set may be specified in three ways. The first way is to list the host name(s) separated by white space. (Standard internet IPv4 dot'' addresses or IPv6 colon addresses may be used in place of names.) The second way is to specify anetgroup’’ as defined in the netgroup file (see netgroup(5) ). The third way is to specify an internet sub-network using a network and network mask that is defined as the set of all hosts with addresses within the sub-network. This latter approach requires less overhead within the kernel and is recommended for cases where the export line refers to a large number of clients within an administrative sub-net.

我们使用的第三种方式; nfs主要用于局域网共享数据,需注意和设备端网段保持一致。
kang:~ kang$ cat /etc/exports
/Users/kang/project -maproot=root:wheel -network 10.2.11.0 -mask 255.255.255.0
网络配置
Mac:
kang:~ kang$ ifconfig en0
en0: flags=8863<UP,BROADCAST,SMART,RUNNING,SIMPLEX,MULTICAST> mtu 1500
ether 7c:04:d0:bd:24:5e
inet6 fe80::8ba:c991:c7c6:a48%en0 prefixlen 64 secured scopeid 0x5
inet 10.2.8.12 netmask 0xfffffc00 broadcast 10.2.11.255
nd6 options=201<PERFORMNUD,DAD>
media: autoselect
status: active
arm-linux device:

~ # ifconfig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E6:74:FC:61:62:2A 
          inet addr:10.2.11.186  Bcast:10.2.11.255  Mask:255.255.252.0
          inet6 addr: fe80::e474:fcff:fe61:622a/64 Scope:Link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176378 errors:0 dropped:1883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4651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22524298 (21.4 MiB)  TX bytes:4528148 (4.3 MiB)
          Interrupt:57

首先,确认是否能ping通:
kang:~ kang$ ping 10.2.11.186
PING 10.2.11.186 (10.2.11.186): 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10.2.11.186: icmp_seq=0 ttl=64 time=2.514 ms
64 bytes from 10.2.11.186: icmp_seq=1 ttl=64 time=2.903 ms
^C
--- 10.2.11.186 ping statistics ---
2 packets transmitted, 2 packets received, 0.0% packet loss
round-trip min/avg/max/stddev = 2.514/2.708/2.903/0.195 ms
可以ping通,确认是否同一网段:

如果两者网络号相同,则为同一网段;ip 与 netmask按位与的运算结果即为网络号(network id)。

Mac:
ip:10.2.8.12, netmask:0xfffffc00

>>> 8 & 0xfc
8
网络号为:10.2.8.0

arm-linux device:
ip:10.2.11.186 netmask:255.255.252.0

>>> 11 & 252
8
网络号为:10.2.8.0

mac 设备和板端的网络号一致,认为两设备在同一网段。

NFS挂载
设备端挂载,mount -t nfs -o nolock 10.2.8.12:/Users/kang/project /home/nfs。

打印所有挂载信息:
kang:~ kang$ showmount -a
All mounts on localhost:
10.2.11.186:/Users/kang/project

参考资料:

一个可以把网页抓取为pdf文件的命令行工具-percollate

$
0
0
A command-line tool to grab web pages as beautifully formatted PDFs.
Percollate is a command-line tool to turn web pages as beautifully formatted PDFs.

Table of Contents

Installation

💡 percollate needs Node.js version 8 or later, as it uses new(ish) JavaScript syntax.
You can install percollate globally:
# using npm
npm install -g percollate

# using yarn
yarn global add percollate
To keep the package up-to-date, you can run:
# using npm, upgrading is the same command as installing
npm install -g percollate

# yarn has a separate command
yarn global upgrade --latest percollate

Usage

💡 Run percollate --help for a list of available commands. For a particular command, percollate <command> --help lists all available options.

Available commands

CommandWhat it does
percollate pdfBundles one or more web pages into a PDF
percollate epubNot implemented yet
percollate htmlNot implemented yet

Available options

The pdfepub, and html commands have these options:
OptionWhat it does
-o, --output(Required) The path of the resulting bundle
--templatePath to a custom HTML template
--stylePath to a custom CSS
--cssAdditional CSS styles you can pass from the command-line to override the default/custom stylesheet styles

Examples

Basic PDF generation

To transform a single web page to PDF:
percollate pdf --output some.pdf https://example.com
To bundle several web pages into a single PDF, specify them as separate arguments to the command:
percollate pdf --output some.pdf https://example.com/page1 https://example.com/page2
You can use common Unix commands and keep the list of URLs in a newline-delimited text file:
cat urls.txt | xargs percollate pdf --output some.pdf

Custom page size / margins

The default page size is A5 (portrait). You can use the --css option to override it using any supported CSS size:
percollate pdf --output some.pdf --css "@page { size: A3 landscape }" http://example.com
Similarly, you can define:
  • custom margins: @page { margin: 0 }
  • the base font size: html { font-size: 10pt }
or, for that matter, any other style defined in the default / custom stylesheet.

Using a custom HTML template

⚠️ TODO add example here

Using a custom CSS stylesheet

⚠️ TODO add example here

Customizing the page header / footer

⚠️ TODO add example here

How it works

  1. Fetch the page(s) using got
  2. Enhance the DOM using jsdom
  3. Pass the DOM through mozilla/readability to strip unnecessary elements
  4. Apply the HTML template and the print stylesheet to the resulting HTML
  5. Use puppeteer to generate a PDF from the page

Troubleshooting

On some Linux machines you'll need to install a few more Chrome dependencies before percollate works correctly. (Thanks to @ptica for sorting it out)
The percollate pdf command supports the --no-sandbox Puppeteer flag, but make sure you're aware of the implications before disabling the sandbox.

See also

Here are some other projects to check out if you're interested in building books using the browser:

from https://github.com/danburzo/percollate

锵锵三人行 周轶君:生二胎特快仅13分钟 但比一胎更痛

假如爱有天意

财产权——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

$
0
0
按:将人类和动物区分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由?有人说是言论自由,有人说是信仰自由,还有人说免于恐惧的自由。然而,这些自由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推荐刘军宁老师的一篇文章,供您参考。

财产权的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自然史而形成的。

财产权是人的天赋权利,而不是动物的天赋权利,享受财产权是人及其生存的一个重要特征。失去了这个特征,人就有可能被贬到动物的地步上,人的自由和生命就可能危在旦夕。享受财产的权利是人成为人的要件之一,是确保人被当人对待的基本权利。

从这种意义上说,完全有理由把财产权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或者说,天赋的权利。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你的"(财产、权利、自由等)与"我的"(财产、权利、自由等)之间有一道明确的、由法律和习俗所规定的界限。取消了这条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取消了人类文明自身。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这显然不是文明的正义逻辑,而是野蛮的强盗逻辑。没有财产权,抢劫与掠夺就是英雄的壮举。所以,财产权是道德与善行的催化剂,是野蛮与文明的分水岭。

不可偷盗……不可贪爱邻舍的房屋、妻子、仆人、婢女、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记》二十章

"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正义",哈耶克认为这句话所反映的真理像欧几里得的几何定律一样颠扑不破。财产权受到同等的公平保护的程度越高,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完善的财产权利是一切先进文明的道德核心,是个体自由不可分离的部分。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特有的标识。失去了这一标识,人类将回到野蛮蒙昧状态。财产权使正当地占有财富的欲望合法化。

既然财富与财产权同人类的文明如此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如此巨大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否定了财产权的正当性,也就无疑是卸掉了人类文明的推进器。可以说,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强权就压倒正义,哪里野蛮就压倒文明。

在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看来,对财产权的认可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端。斯密发现动物无法用手势或语言在"你的"与"我的"之间划出一道界限。弗格森则明确地把野蛮人定义为没有财产权观念的人。道德规则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大宪章》第15、16条规定,国王不得向骑士和自由农民征收额外的协助金

在休谟看来,调节财产分配的规则是人类道德的核心。如果自由的人们想要共同生存,相互帮助,不妨碍彼此的发展,那么唯一的方式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边界,在边界以内每个个人得到有保障的一块自由空间。这就是财产权利的起源。

保守主义认为财产权很重要,同时也乐意接受享有财产权所带来的道德与法律责任。财产权是道德孵化器,它孵化出个人责任、正直、教养、思考与行动的自由。财产权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文明的合作方式的开始。

财产权的确立和保障是先进文明的道德内核,只有野蛮时代的人才不知财产权为何物,因而也不会去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在现代社会只有骗子、小偷、强盗、土匪、蟊贼才不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尊重财产权与否,不仅是人类的文明状态与动物的蒙昧状态的分水岭,而且也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分水岭。不承认这一分水岭,就意味着不承认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人类与动物的分野。

空想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有一句名言:"财产就是盗窃",这句话曾迸发出无穷的魅力。解决与财产相关盗窃问题,途径有两条,一是废除财产与财产权,二是用法律来保障财产权。蒲鲁东选择了前者。然而,财产及其权利是不可废除的,当合法的占有财富的道路走不通的时候,人们只好用非法的手段去获得。

不可否认,任何社会中都有通过盗窃获取的财富。然而,正是财产权的道德性才决定了盗窃行径的不道德性。若是没有财产权,盗窃等掠夺性的行为就成了道德上受鼓励的"见义勇为"。


可见,取缔了财产权就是放纵对他人财产的盗窃、乃至公开的抢劫。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要么是疯人行径,要么是禽兽行径,而绝不是文明人的行径。而制止盗窃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对财产权的保护。鼓励盗窃的最好办法便是取缔财产权。

没有财产权,每个人都饱受专横的权力之害。只有极权国家才倾全力取缔公民个人的财产权。

侵犯财产权的种种行径,正说明了财产权的存在。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财产权的原则恰恰在对财产权的否定中被确立起来了。自人类文明形成之初实际上就存在着夺取财产权的阴谋,这种阴谋还远远没有停止。战争、奴役、欺诈、摊派、索贿、乱收费、滥罚款、苛捐杂税、垄断、特权、累进税等,所有这些重锤无数次去撼动着财产权这根愈撼愈坚的人类文明的顶梁柱。

财产权与经济自由是自由社会的双重基础,是安定的社会秩序的柱石。如果社会要维护,两者必须先得到维护。攻击这两者的人自然也就是社会的敌人,攻击这两者的革命也必然是罪恶的革命,因为它在摧毁人类文明的两根支柱。财产是天然的,自由经济也是天然的。富人少,穷人多,若强制再分配,对富人有害,而对穷人无益。如果没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穷人就永远没有合法致富的机会,永远无法实现其他的自由权利。

斯大林强征粮食、强推集体化农庄,造成惨绝人寰的大饥荒
 
柏克指出:"除了暴君之外,谁会想到竟不经起诉,不容申辩,就剥夺成千上万人的财产呢?"财产带来权利,财产是法律、政治、道德与艺术的基础,也是社会的基石。财产与财产权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看其财产权得到保护的程度。如果未经同意就可以夺走别人的财产,这还有自由可言吗?

约翰·亚当斯说过,社会中的人们一旦相信,财产权并不与上帝的法律一样神圣,法律与政府就不再有效地为财产权提供保障,暴政也由此开始。

在保守主义所追求的自由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潜能来自由地追求他们的目标,而不必同他人发生冲突,条件是用结实的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篱笆"在各自的财产之间标出一道明确的界限。这也是人类文明的界限。没有这条界限,文明人就会变成野蛮人。

财产权制度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维持文明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篱笆不好,邻居会加倍觊觎他人的财产,挑起并加剧纷争,就像制度不好会导致政治家加倍攫取权力一样。在财产没有界限,财产权没有保障的情形下,好邻居肯定是坏邻居,道德的人肯定会变成不道德的人。

哈瓦那市郊"零点",卡斯特罗的私人庄园,占地43个足球场。因口味偏好,其家族成员配有专属奶牛

财产与财产权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看财产权在该社会中得到保护的程度。处在野蛮状态下的人类根本没有财产权的概念。财产权可以说是文明人特有的权利,是生存和幸福的关键。

很难想象,一个连财产都得不到保障的人,其生命(权)和幸福(权)怎能平安无事?财产权是健全的人性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超越自然的必要条件,更是推进人类文明自身的必要条件。

尊重财产权与否,不仅是人类的文明状态与动物的蒙昧状态的分水岭,而且也是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分水岭。不承认这一分水岭,就意味着不承认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人类与动物的分野。
------------


专制政府会保护你的财产权吗?做梦吧,抢你没商量才是真。共匪,tmd,死有余辜。

二胡 - 真的好想你

喜洋洋 (广东民乐)


假如爱有天意 - 李健

无尽的爱(小提琴)

《你的眼神》 古筝+钢琴合奏

新鸳鸯蝴蝶梦 ,古筝+笛子合奏

LCVPN - decentralized VPN in golang

$
0
0


Originally this repo was just an answer on a question "how much time it'll take to write my own simple VPN in golang" (ansert is about 3 hours for first prototype), but now it used in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So, LCVPN is
  • Very light and easy (one similar config on all hosts)
  • Use same config for all hosts (autedetect local params) - useful with puppet etc
  • Uses AES-128, AES-192 or AES-256 encryption (note that AES-256 is much slower than AES-128 on most computers) + optional HMAC-SHA256 or (super secure! 😅 ) NONE encryption (just copy without modification)
  • Communicates via UDP directly to selected host (no central server)
  • Works only on Linux (uses TUN device)
  • Support of basic routing - can be used to connect several networks
  • Multithread send and receive - scaleable for big traffc
  • Due to use so_reuseport better result in case of bigger number of hosts
  • It's still in beta stage, use it on your own risk (and please use only versions marked as "release")
alt tag

Install and run

You need golang (at least 1.5) installed and configured:
$ go get -u github.com/kanocz/lcvpn
if you have config in /etc/lcvpn.conf
$ sudo $GOPATH/bin/lcvpn
if you want to specify different location of config (or if you need to run several instances)
$ sudo $GOPATH/bin/lcvpn -config lcvpn.conf
if you host is hidden behind firewall (with udp port forward) lcvpn is unable to detect which "remote" is localhost. In this case use next syntax:
$ sudo $GOPATH/bin/lcvpn -local berlin -config lcvpn.conf

Config example

[main]
port = 23456
encryption = aescbc
mainkey = 4A34E352D7C32FC42F1CEB0CAA54D40E9D1EEDAF14EBCBCECA429E1B2EF72D21
laltkey = 1111111117C32FC42F1CEB0CAA54D40E9D1EEDAF14EBCBCECA429E1B2EF72D21
broadcast = 192.168.3.255
netcidr = 24
recvThreads = 4
sendThreads = 4

[remote "prague"]
ExtIP = 46.234.105.229
LocIP = 192.168.3.15
route = 192.168.10.0/24
route = 192.168.15.0/24
route = 192.168.20.0/24

[remote "berlin"]
ExtIP = 103.224.182.245
LocIP = 192.168.3.8
route = 192.168.11.0/24

[remote "kiev"]
ExtIP = 95.168.211.37
LocIP = 192.168.3.3
where port is UDP port for communication
encryption is aescbc for AES-CBC, aescbchmac for AES-CBC+HMAC-SHA245 or none for no encryption
for aescbc mainkey/altkey is hex form of 16, 24 or 32 bytes key (for AES-128, AES-192 or AES-256)
for aescbchmac mainkey/altkey is 32 bytes longer for none mainkey/altkey mainkey/altkey is just ignored number of remotes is virtualy unlimited, each takes about 256 bytes in memory

Config reload

Config is reloaded on HUP signal. In case of invalid config just log message will appeared, previous one is used.
P.S.: listening udp socket is not reopened for now, so on port change restart is needed

Online key change

altkey configuration option allows specify alternative encryption key that will be used in case if decription with primary one failed. This allow to use next algoritm to change keys without link going offline:
  • In normal state only mainkey is set (setting altkey is more cpu-consuming)
  • Set altkey to new key on all hosts and send HUP signal
  • Exchange altkey and aeskey on all hosts and send HUP signal
  • Remove altkey (with old key) from configs on all hosts and send HUP signal again
  • We are running with new key :)
from https://github.com/kanocz/lcvpn

dns代理服务器程序,dnsocks-go

$
0
0
Forwards DNS queries via TCP, supporting SOCKS5 proxy.

功能 Features

  • 以TCP协议转发DNS请求 Forwards DNS queries via TCP
  • 支持基于SOCKS5的代理 Supports proxy based on SOCKS5

下载 Downloads

  • 您可以通过git clone等途径获取本项目的源代码,然后使用go build进行编译.
  • 您也可以直接下载编译后的二进制文件使用,不需要相关编译环境

配置文件 Configuration

config.json
  • listenAddress : 本地DNS监听地址 (127.0.0.1 / 0.0.0.0)
  • listenPort : 本地DNS监听端口
  • dnsAddress : 目标DNS的IP地址
  • dnsPort : 目标DNS的端口
  • proxyEnabled : 是否开启SOCKS5代理 (true / false)
  • proxyAddress : SOCKS5代理服务器地址
  • proxyPort : SOCKS5代理服务器端口
{
"listenAddress" : "0.0.0.0",
"listenPort" : "53",
"dnsAddress" : "208.67.220.220",
"dnsPort" : "5353",
"proxyEnabled" : false,
"proxyAddress" : "127.0.0.1",
"proxyPort" : "1080"
}
from https://github.com/zyfworks/dnsocks-go
-------
我的补充说明:
在本地机器mac。
cd $GOPATH
go get -u -v github.com/zyfworks/dnsocks-go
可执行文件就会出现在$GOPATH/bin/里面或者可执行文件go所在的那个目录里面。
然后运行:

sudo dnsocks-go


会显示:


╔═════════════════╗


║▁▂▃▄▅▆▇███▇▆▅▄▃▂▁║


            DNSocks-Go           


              v0.3.1             


╠─────────────────╣


        © 2017 Makazeu          


╚═════════════════╝




─────I N F O R M A T I O N ─────


 !!Cannot open config file!!


 Using default config currently




 Remote DNS is 208.67.220.220:5353


 DNS started listening at 0.0.0.0:53





然后修改mac机器的dns server地址为0.0.0.0或127.0.0.1,方法是,新开一个终端,运行:


networksetup -setdnsservers "Wi-Fi""Empty"&& networksetup -setdnsservers "Wi-Fi" 0.0.0.0

不堪川普的组合拳,土耳其无奈释放米國牧师布伦森

$
0
0


为了一名牧师,老川冲冠一怒,对土耳其打出制|裁和加稅的组合拳,导致土耳其里拉瞬间崩盘的事儿,瓜友们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当时,土國‘萎大灵秀’埃尔多安前脚刚向人民庄严宣告“他们有美元,我们有神”,话音未落,里拉崩盘,土耳其里拉兑美元一天内最高跌幅达到13.5%,创历史新低。而截至八月初,土耳其里拉今年跌幅近40%,等于凭空蒸发了近一半GDP。

这名引发里拉雪崩的牧师,名叫安德鲁·布伦森,在土國居住传教二十多年,几乎把土國当成了第二祖國。不料2016年土國爆发了一场反埃尔多安的政变,政变失败后埃尔多安让人抓了很多反|对|者,其中就包括布伦森,罪|名是协助恐|怖|分|子和从事间|谍|活|动。

这两个罪|名都很扯,土方甚至提供不了支持证据。可谁让安德鲁牧师反|对埃尔多安呢?敢反|对‘萎大灵秀’,必须抓呀。所以,这一关就是两年多。

期间,米國政府也和土方交涉过,以为凭双方的盟友关系,土方关两天就会放人。可埃尔多安像其他萎大灵秀一样,对敌人秋风扫落叶般无情,竟不卖面子,死活不放人。

这下子,可惹恼了大洋彼岸的老川:我的人民,可都是國家的宝,在被证明有|罪前都是无|罪的,怎么到了你那里,就成了草,说抓就抓、说关就关?不成,必须放了安德鲁·布伦森。你丫不放是吧?我马上发推。对了,顺便制|裁你丫。

于是,老川掏出手机,里拉应声崩盘,神都保佑不了埃尔多安呀。接下来的戏码,大家都很眼熟。在‘萎大灵秀’埃尔多安的号召下,土國人民的爱|國|热|情燃爆了地中海的天空,烧美元的烧美元(小额),砸iphone的砸iPhone(旧款),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阻止里拉跳崖式下跌。

当然,埃尔多安像世上其他萎大灵秀一样,还有一门绝技,即烧熟了的鸭子——嘴硬,宁可号召土耳其人共|克|时|艰,也死活不肯松口放人,直到……

前天,土耳其灋|院终于下令释放布伦森,允许他回国。昨天,布伦森和妻子登上了飞回米國的航班。当航班经停德國机场,布伦森发现米驻|德大|使早已在那里等候他们。双手接过格里奈尔大使送给他的星条旗,布伦森情不自禁深情亲吻起了这面象征自油的旗|帜,比亲吻久别的爱人更深情。


------------------------

土耳其“认怂”,释放美国牧师是土耳其国家和民众之福


  综合国内外媒体公开报道,被土耳其拘禁的美国籍牧师安德鲁·布伦森,土耳其当地时间12日获释,正在返回美国途中。消息传出后,当天土耳其股市ISE National-100指数上涨了2.02%。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在推特上发出多则相关消息,在参加俄亥俄州一个美国中期选举的竞选集会活动时也确认了这一消息。他说,布伦森将先前往德国检查身体,再于13日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特朗普表示他可能在白宫同布伦森会面。特朗普否认美土之间在布伦森案中存在任何秘密交易。

  美国白宫当天发表声明,敦促土耳其以"透明而公正的方式"处理其余被拘美国公民案件。根据美媒报道,目前至少还有一名美土双重国籍公民和两名美使领馆在当地的雇员被土方拘禁。

  据土耳其媒体报道,布伦森12日夜从土西部伊兹密尔市一座机场乘私人飞机离开土耳其,他将先前往位于德国兰施图尔的一家美军医院,然后返回美国。

  现年50岁的布伦森已在土耳其生活20多年。2016年12月,他因被控间谍罪和与恐怖组织有牵连而遭土方逮捕。土耳其政府同时指控他参与了上次土耳其军队政变。伊兹密尔市一家法院12日在就布伦森案举行长达数小时的听证会后,以加入恐怖组织罪名判处布伦森3年零1个半月监禁。但由于布伦森2年前已经入狱,并从今年7月起因健康原因改为被软禁,法院决定当庭释放布伦森。

  特朗普政府坚持布伦森无罪,一直要求土耳其政府放人,遭到土耳其政府坚决拒绝。8月10日,特朗普发推文威胁对土耳其制裁。特文一出,土耳其股市汇市应声双双暴跌超过13%。土耳其仍不妥协,甚至扬言要将布伦禁牧师最后判处终生监禁(土耳其已经废除死刑)。8月16日,特朗普再度发推文,称土耳其必须无条件释放布伦森,美国不会为此向土耳其付出任何代价。土耳其总统随后做出强硬反应,称:事关国家尊严与法律,土耳其绝不会在美国的压力下屈服。

  9月份的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总统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短暂会面。会谈内容虽然没有公开,但特朗普面对媒体追问,暗示俩人主要谈及尽快释放美国牧师的事,并引用他的口头禅,一脸严肃地表示:让我们等着瞧。过后不久,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证实两国将很快解决此事。

  美国牧师一家终于回国了,虽然最后法庭判决有罪,毕竟获得了自由。这无疑是土耳其在原先的强硬立场上做了极大的让步,用中国主流媒体和"爱国者"们的话来讲,就是土耳其在美国的压力面前"认怂"了!

  土耳其在美国的压力下最终屈服,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但在我看来,这是土耳其领导人为了国家和民众幸福,审时度势,以极大的勇气和政治胆略,做出的十分正确的决定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近年来因为推动政教合一的反世俗化政策,受到美国政府的强烈批评,同时由于美国支持的库尔德人一旦坐大,存在库尔德人走向独立,土耳其面临分裂的风险。正是由于在这两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美土两国虽然同为北约成员,如今却闹得势不两立。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为了表达对美国人干涉其"内政"的不满,除了以参与军事政变为由抓捕了几名美国人,其中就包括这位在土耳其生活了20多年的牧师,而且迅速与俄罗斯、伊朗接近,甚至不顾美国和北约的警告,计划购买俄罗斯军事装备。

  没想到,特朗普不为所动,先后启动对土耳其的多轮制裁,并威胁采取更多的制裁行动,加上土耳其本身累积的经济泡沫,直接导致土耳其股市和汇市今年来从最高点被腰斩,与此同时,物价飞涨,民众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土耳其倒向俄罗斯和伊朗,除了气气美国人,其实并不能给土耳其带来任何好处。一来俄罗斯和伊朗的经济总量,都不及中国广东省的规模,更与美国无法相提并论;二来俄罗斯、伊朗的军事装备与军事力量,在中国"爱国者"看来天下无敌,但实战中的表现却总是在美国及其盟友面前一败涂地。土耳其总统毕竟受过良好的教育,虽然自信、狂妄得不行,但对于世界力量的真实对比想必心知肚明。如果继续与俄罗斯、伊朗走得太近,那就得冒着被北约开除的风险,然后与美国为敌。

  土耳其总统虽然深得保守宗教势力的支持,但土耳其上百年的世俗化努力,在军队、知识分子和上层社会中还是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果走到与美国彻底决裂、被北约开除的地步,民众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所谓"经济奇迹"彻底破灭,主流民意是否发生逆转,政治天平倒向何方,还真是不好说。这也是土耳其政府最终被迫认怂的主要原因。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美土两国最根本的两大冲突也并非不能妥协。在库尔德人问题上,美国目前的公开政策是不支持库尔德人独立,毕竟这对中东版图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弄不好就是中东一场全面混战,美国也无力承担这样的后果,而只能支持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库尔德人自治,一切顺其自然。而对于土耳其国内的反世俗化政治逆流,基于尊重宗教信仰的原则,美国政府师出无名,鞭长莫及,根本不对土耳其政权构成实际威胁。这也是土耳其不愿跟美国彻底翻脸的重要原因。

  其实,只要站在国家和民众利益的立场上,即使那些曾经与美国势不两立的国家,也在千方百计地与美国交好,典型的是古巴、越南和朝鲜。这几个国家不久前还与美国不共戴天,现在呢,纷纷投向了美帝的怀抱

  置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于不顾,死磕美帝固然勇气可嘉,而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幸福与美帝握手言欢,则不仅需要巨大勇气与魄力,更需要超乎常人的远见为此,真心地为土耳其、古巴、越南和朝鲜领导人点个赞。

  作者简介:程坦,网名感悟生活,理学硕士,高级经济师。曾任职中央国家机关,央企二级公司一把手;后任多家外企、民企、上市公司高管;现为锐见传媒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自由撰稿人,民间慈善人士。在国家级报刊、出版社发表过财经和法律方面论文、论著约百万字;近十年发表时政、财经网评超过千万字。
-----------

识时务者为俊杰。 

时寒冰:大网渐成合围之势

$
0
0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明代诗人杨慎写《临江仙》时,一定是看破了几多红尘。
   人生在世,有心才能体味生命之美。趋势的演进,又何尝不是如此?左右趋势的因素不胜枚举,若内心枷锁重重,永远无法看清趋势的真正走向,摸清趋势演进的关键点。想掌握对趋势的分析和推导能力,我们需要完整的"看见",需要那种发自本能的"智慧"。一句话:趋势在心,用心才能准确解读。
    无论是此前的微课堂、投资的艺术,还是近期的8月26日炼金之夜的演讲,我都提到了原油的趋势。中美博弈,从贸易领域向其他领域的延伸,使得大国对抗的愤怒,如火一样燃烧,而强者必然利用所掌控的工具痛击对手。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这跟阴谋论无关,这是力量角逐下的必然的选择。某种程度上,这成为决定近期原油趋势的最根本力量。
    与修订后的北美自贸协定相比,油价的重要性当退其次。
    这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9月30日,修订后的北美自贸协定达成。特朗普政府在新协议中,加入了最为严苛的原产地规则:一台整车的零部件在北美区域内的制造比例从原来的62.5%提高到75%。特朗普政府的用意正如他在10月1日所说:"将把北美重新变成制造业中心。"   
    原产地规则的空前强化,要针对谁,是不言而喻的。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
    此前,特朗普已经"拿下"韩国、墨西哥、加拿大,接下来,将是同欧盟、日本以及英国达成双边、多边自贸协定。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零关税贸易区。而后,特朗普将顺理成章宣布退出WTO。我在几个月以前所做的分析,正在变成现实。
    特朗普废除了TPP,却拿出了一个比TPP更狠的战略,其剑所指,比奥巴马的TPP更为明确更为精准。这是一场试图彻底屏蔽对手的绞杀战。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成所有的研究、生产环节(包括美国),而一旦某个国家被排挤在外,将彻底地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带来的困境绝非通过自力更生所能解决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用热血替代理性,不能用激情替代客观,更不能用愤怒取代思考。大国展示力量树立威严,诚信为上,智谋其次。
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了一个标志性的演讲,这场演讲,几乎相当于正式宣布中美冷战的全面开启……
大网正在逐渐完成合围之势。
一些被边缘化的国家,将以更快地速度步入经济危机(比如委内瑞拉,比如。。。)。
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是以柔克刚,无论处于多么艰难的困境之下,总能化危为安,化险为夷,反败为胜。类似的典故举不胜举,当我们痛感于这种记忆的丧失,乃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今天看来,恍若一梦。是否热爱这片土地,不在华美的言辞,而在于能否为它争取利益和权利,甚至,能否以诚信和爱,赢得世界的尊重。不禁想起岳大帅的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一代伟大的爱国者,却在风波亭被结束生命……这是历代爱国者的悲凉结局……
蓦然回首,一切已经悄然成定局。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超級強震紀實

面朝中国,我心悲凉

$
0
0


茅于轼 :"南京大屠杀估计杀了我们三十万人(只是估计);三年灾荒估计死了三千万人(只能考证),为前者的100倍。前者我们建了纪念馆(其实是日本人建议并获得首期捐赠款),后者什么都没有。人说我有偏见。到底谁有偏见?"朝鲜战争死一个士兵给110元左右。越战提高到400元,当时一头驴子700多元,命不如驴。滇西当地人说,曰本为寻找战死者遗骸开出的悬赏条件是:一具遗骸换一辆轿车;一根遗骨换一台彩电。美帝组建JPAC搜寻在海外战场失踪的军人,并承诺找到遗骨者将获得25万美元奖金和拥有移民美国的资格。 这大概就是烈士和炮灰的区别。要命的是,命不如驴的某族人,却至今非常自豪。

王安忆:每每看到美国政府为了一个战死在异国的士兵骨遗骸斤斤计较寸步不让之时,一种莫名的感动自心底涌起每每看到我们自己的生命如草芥和数字时,一种无以言状的悲凉直达心底。在我们几千年历史里,你检测不出丝毫的关于人的概念,人的权利,人的尊严。没有人在意我们的生死.

从美国豁出去营救布伦森能看出什么?

$
0
0


一名福音派牧师布伦森在美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被土耳其法庭宣布当场释放,引起中国公众舆论的浓厚兴趣。
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营救一位普通美国公民,并获得成功;一是土耳其政治强人埃尔多安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最终选择"认怂",以保护脆弱的经济。
不过,这些几乎是所有人得知消息后都能作出的第一反应。
通过营救布伦森,川普政府教科书式地再现了美式价值观:对个人尊严、自由的尊重和保护,以及美国政府对此不遗余力,而这也正是中国公众所欣赏者
通过释放布伦森,土耳其的埃尔多安政府亦向世人再次展示了,他的政治现实主义——基于现实政治的合乎逻辑的国家利益选择:与超级大国对抗到底,只能带来经济崩溃并动摇其政权的结果,采取妥协,向美国"认怂",是保护本国脆弱的经济和民生的唯一理性选择。
但事实并非普通人所看到的那么"单一"和"单纯",美国政府所赢得的,是美式价值观、美国国内政治和美国在亚欧的地缘政治的一次全面胜利
不仅仅是布伦森的个人自由,还是共和党政府赢得中期选举的一个重大利好——美国的基督教信徒中的福音派占了三分之一,而他们是川普总统的主要票仓之一,布伦森获救回国,将直接影响福音派基督徒在中期选举中的政治选择。
营救布伦森并使埃尔多安政府"认怂",毋宁说,更是对美土关系和美国在亚欧地缘政治布局的一针测试剂,美国政府据此确认美土盟友关系和土耳其作为美国在亚欧连接处的地缘战略依托的有效性。
土耳其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枢纽,对美国的全球布局尤其是顺应国际权力重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安全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至关重要。
但土耳其悄然而迅速的伊斯兰化、埃尔多安政府的独裁化倾向以及俄罗斯对土耳其的渗透,在2016年土耳其国内正变后,对美土战略伙伴关系和美国在土耳其和地区的利益,形成了重大挑战。而布伦森的个人遭际成为这一切的重要象征。
美国被指责为2016年的事变提供了后援,而俄罗斯的普京政府向处于危境中的埃尔多安政府提供了隐秘但关键的支持,帮助埃尔多安挫败阴谋,度过危机,从而为土俄关系改善开辟了道路。
土俄两国关系恢复并升级的标志性事态是,土耳其决定违背美土盟友原则精神,向俄罗斯订购S-400防空导弹系统。在此问题上,美土同样发生了激烈交锋战,其实质是美俄在土耳其的地缘政治争夺,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全球政治局势发展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川普政府在土耳其购买S-400防空导弹系统计划以及布伦森拘押事件中的强大施压行动,固然有对布伦森个人自由的保护以及国内政治考量,但其更深层的背景因素是,据此迫使埃尔多安政府认清形势,矫正其正在偏离美国轨道、滑向俄罗斯怀抱的外交政策,从而保证美国在土耳其和地区的战略利益。
如果从美国正在推行中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的视野下考察川普政府在土耳其的行动,就会发现其更深意义所在。土耳其作为亚欧的枢纽地带,既可以打通跨大西洋两岸的同盟与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盟友和伙伴体系,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个楔子,令亚欧首尾不顾,如若土耳其加入俄罗斯阵营,那么对美国实现其战略意图危害更大。
一言以蔽之,成功营救布伦森,是川普政府捍卫美国公民人身自由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一次完美行动,更是凸显了美国外交政策和推行国家利益的高明
保护公民尊严、自由和安全,是美式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美国国家利益基石。美国在海外推行国际计划,施展国际影响力,保护国家利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利益,而当公民利益在海外受到威胁,政府也竭尽全力予以保护。
富有启示价值的是,美国价值观、公民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一致、融为一体。这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源泉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你连本国人民的自由和安全也不保护,谁能相信你会推行有利于别国人民的外交政策?
美国能取得今天的国际地位不是偶然的,正是由于其高度统一的国内外政策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令人们由衷信服美国的领导。值得怀有国际抱负的大国学习。
这就反证了一些国家依靠强力或者单纯凭借经济实力开展国际计划,为什么很难获得成功,并真正拓展自己的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俄罗斯的强力不能赢得国际影响力,其他国家也不可能依赖经济的暂时优势持久扩大影响。
埃尔多安政府选择"认怂"虽然看上去有些迟了,但只要是正确的选择,迟早会为土耳其带来巨大利益。一个明智和负责任的政府,就应该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决定,担当起"认怂"的那份没脸没面,以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不顾实际、不惜一切、宁肯过苦日子也不愿妥协,并不足取。
-------------

“拯救大兵瑞恩”恐怕并非子虚乌有的事。

【傳奇】英文版- Michael Learns to Rock

Viewing all 2046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